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唐朝小闲人 > 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自下往上

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自下往上(第3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再加上这么一划分,权力就完全分散了,那安西大都护府只是名义上的大都护府,平时没有对于其他地区州府的管辖权,除非是发生突发状况,朝廷就直接下令大都护府,能够迅速形成凝聚力,并不担心苏定方会对中央构成威胁,因为龟兹刚好处在中心位置,必须要有中央的命令,苏定方才能够带动其他地区军区的军队,那他要造反,直接可以将他给包饺子,但如果不给于苏定方这个权力的话,朝廷一道诏令,得印刷成N份,发到各个州县,这方面大家考虑得都还是非常周到。

李治对此是非常满意,分得越散越好,分而治之,一直都是帝王之术,如果只有几个都护府,就不太好控制,会对中央构成威胁。

他都满意了,那韩艺他们也不便多说什么,他们也说不了什么,这么复杂的行政区域划分,谁敢去推翻,你行你上啊,韩艺还真没有这个能耐,这真的专业知识,这他可是一点都不具备。

在得到大家的一直认同之后,李治又道:“至于如何划分行政权力,朕已经决定采纳韩艺的建议,施行自下往上的管理方式,如此既能够赢得西北百姓的信任,还能避免官员徇私舞弊,坏我国之大计。”

这是与中原最大的不同点,也是争论最激烈的地方。

设一道,陇右道。

虽然这道太大了一点,但是这人口不算很多。

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龟兹,那就是省会来的,龟兹也刚好处在西北的中心位置,并且是交通要道,作为省会是再适合不过了。

另外还有三个都护府,昆凌都护府,置庭州。濛池都护府,置碎叶。葱岭都护府,置疏勒。

这可都是战略要地,地理位置非常关键,设立都护府就是为了取得绝对的统治权,这三个地方一定要控制住。

因为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自上而下的统治方式,中央管刺史,刺史管县令,一级一级统治下去,从而形成高度集权统治。

但是因为商人条例中的税法,导致政策必须是自下往上走,当地百姓的经济状况决定一个县的财政,而财政就直接关乎政策,县令没有钱,他还能干什么,但是收多少钱,可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等于这政策是从底下发起的,那么州自然也对于县失去了绝对的管辖权,好比说庭州就只有对于庭州有绝对的管辖权,周边县他很难去管的,我县里面几个衙役,可不是你刺史说了算,而是税务来决定的,除非你私人掏钱,那当然没有问题,倒是你们刺史想要享受,想要增加开销,你还得找我要钱,因为相对于州而言,县的财政直接决定州的财政,都护府的财政又是由州来决定的,一级一级往上。

当然,这也不是说当地酋长完全做主,这个需要官府与百姓沟通的,大家商量着办,这就剥夺了官府剥削、压迫百姓的权力。

这也是李治答应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样一来,刺史不具备集权的基础了,你要造反,你一没钱,二没人,权力又是极度分散的,你拿命造啊。李治可从未奢望说要靠剥削西北百姓发财,问题是这山高皇帝远,作为个人利益而言,刺史肯定会想尽办法剥削百姓,不然当这官干什么,可万一造成混乱,会对中央政府造成非常大的损失,朝廷出兵镇压一回,都够你贪一辈子了。

还设立十二都督府,这都督府基本上都在边境地区,其实就是军事重镇,可以让唐朝直接从前线发兵,那边实在是太远了一点,要是从中原发兵的话,这是劳民伤财。

还有划分了二十四州,一百零八县。

其实这县是最难划分的,因为西北地区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的,你不能将人家一个部落给隔成两半,那人家怎么可能会答应,好在这两年内,苏定方他们也都在加强对当地的统治,一直都在统计户籍、牧场,等等,有足够的资料支持。

另外,当初消灭阿史那贺鲁的时候,留守在当地的将军,是集权于一身的,但这是应急之需,而如今当然要军、政分离,故此安排刺史去接管行政权,又设立军府、都督府,文武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唯独苏定方除外,苏定方在大都护府还是集行政、军权于一身的,这是因为朝廷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点在那里,而苏定方将大都护府治理的井井有条,换别人的话,不一定有他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