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崇祯窃听系统 > 457 科技的蓬勃发展

457 科技的蓬勃发展(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

于是,在崇祯皇帝好不容易说完之后,不少文官武将,都开始旁敲侧击地问皇帝,这个玻璃是会怎么处理?

崇祯皇帝既然拿出来了,当然是早已打算好的。当即就宣布,在大明两京十三省都设立国企玻璃厂,朝廷和皇家以技术入股,占百分之五十一,其余的百分之四十九,就拿出来拍卖。嗯,是一股一股地拍卖。如此,就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当然了,之前答应宋应星的股份,崇祯皇帝也没有食言,当众宣布。

这一下,所有人看向宋应星,那眼睛都是红的。

这玻璃绝对就是个聚宝盆,股份拍卖,以大明的财富,绝对是个天价。宋应星拥有百分之一的股份,那一年能分得多少钱,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

崇祯皇帝一个高兴之下,顿时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从玻璃的基础应用衍生出去,包括望远镜,放大镜,还有眼镜等等制作原理等等,整个大早朝,就成了他一个人的主场,就看着他在秀。

在明末的这个时间点,对于这些知识,正好处于一个半懂不懂的时代。那些西夷的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那些学识,大明朝这边又有不少士大夫学之,比如徐光启等人。

对于西方的这些东西,甚至有不少都蒙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比如说,有传言说这些西夷有点金术,能把水银变成银子。利玛窦就有记载,在肇庆的一对父子就相信这个,并为了学到这个点金术而加入了西教。

还有之前的时候,崇祯皇帝让宋应星和陈子龙在给太子授课的时候,也有讲解过类似知识,在大明这些士大夫中,也有一定的印象。

这一点,哪怕到了满清末期,玻璃就是钱,也是所有人的共识。

在原本的历史上,光绪三十年四月,博山玻璃公司在上海的《中外日报》上刊登“招股启事”,广招股本。据博山区文史专家张维用介绍,其股票分为五等,一等每股库银一千两,二等每股库银五百两,三等每股库银一百两,四等每股库银五十两,五等每股库银十两。参照银行存息例,以五厘计息,年终结算。利润分为十成,一成报效政府,一成作为公积金,五成作扩大再生产之用,三成作为“花红”。

不过这个博山玻璃公司最终是破产收场的,因为所有的技术和设备都是从德国进口,甚至连技师都是德国人,为首的月薪达五六百两纹银,一般吹制操作的技师每月也有三四百两。每人配有马匹、马夫和厨师。这钱这样花,就是聚宝盆也不够用了,更何况,在满清末期的时候,各种弊端都有,不破产就怪事了。

而在这个位面上,宋应星奉旨秘密筹备了这些年,技术什么的,都是自家掌握了,才公布出来的。受制于别人,那是不存在的。又有皇帝看着,把利益也分给了大明各阶层的有钱人,这玻璃厂能搞破产?那才是怪事了吧!

崇祯皇帝这一番讲述,如果不懂的人听了,那是听得云里雾里,一点不懂,根本就不知道这些学识到底是个什么水平;而要是后世的人听了,只要上过高中,基本上都能知道,也就没什么;可偏偏这些有点基础,却又不了解的人听了,那就显得高深了。

一时之间,大明的这些文官武将,就有一个印象,皇上的学问,那是真得非常渊博!

与此同时,不少人的眼睛,就盯住了那一件件玻璃器具,他们别的能力可能一般,但这赚钱的嗅觉却是没得说的。

不说别的,光是解决读书人眼睛看不清东西这点,不管花多少钱,只要有钱,都会买的。而读书人有钱么?大部分读书人绝对有钱!

还有,要是窗户和屋顶瓦片换成这种平板玻璃,所谓窗明几净,不就是大家所追求的么?光线好了,看书的心情都会不错。要是家里有点钱的,谁会嫌这个东西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