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天命水浒 > 第二百一十二章:南下救灾

第二百一十二章:南下救灾(第3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结果这条六塔小河还没挖完就决堤了,一条小河如何能承载黄河之水,挖河的百姓当场被淹死无数,两岸受灾百姓更多。黄河从一股,变成了两股。从天津入海的叫北流道,从沧州入海的叫东流道。

巧好此时大宋在西夏刚打了败仗,辽国又趁火打劫要求每年增加了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财政开始超支,偏偏商胡决口裂的非常大,工程量让人望而却步。宋仁宗选择了躺平,随黄河去吧。

第一次回河失败。

第二次回河之议,出现在1072年,神宗熙宁四年。

黄河再次大决堤,时任宰相王安石再提回河。因为黄河分成两股,从天津入海的北流道经常决堤怎么都治理不好,而从沧州入海的东流道相对平稳十几年没出事。

于是,1034年,宋仁宗景祐元年澶州大决,黄河第一次改道,一路向北,经武邑、真定、河间,从天津入渤海。

黄河变道可不是风轻云淡的一句话,一条上千公里长近千米宽的大河突然出现在另外一个地方,沿路的农田、乡村、市镇全部都会被冲毁,这便是影响数百万人的灾难!

而新河道的深度、宽度通常都不够,这么多河水涌入一条新的河道里,它就必然泛滥!三年一小决,五年一大决,沿岸百姓将一直处于威胁之中。原本富庶的河北东路成了黄泛区。

于是便出现了著名的“三议回河”事件。

顾名思义,就是三次商议让黄河回到向东的故道。

于是便决定把北流道给堵上,让黄河全部从沧州入海。

神宗觉得这是个大事,于是派司马光过去实地考察了一下,司马光回来以后报告,能干,东流道质量比北流道好不少,只要开河引水,河水就会被挤进东流道,但是这个活不能急,先把东流道的堤防修好,然后和之前六塔河一样慢慢往东流道放水,最后北流干的差不多,把它封了就行,全过程大约五年左右,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把北流直接堵上,不然准出事。

但是王相公不同意,干活就是要快,就是要出成绩,第二年就把北流道给封堵了。

但是东流道一没疏浚,二没固堤,又突然灌进了北流道全部的河水,顿时亚历山大。

当时有一条从卫州开启,途径大名府直抵天津以南的御河,主要用于给北部前线的雄霸各州运输物资,结果,东流道决堤后,河水就大量涌入御河,泛滥沿边各地,北流道借尸还魂成功。

第一次回河之议,出现在1049年,宋仁宗皇佑元年。

时任大名知府贾昌朝上书宋仁宗,说河北东路是朝廷赋税和边防重地,不能放任其成为黄泛区,提议在商胡口堵塞黄河北上的河道,下大力气给京东故道清淤修堤,迫使黄河重回向东的黄河故道。

然后,管河渠的工部侍郎李仲昌提供了另一个方案,商胡口依然要堵,但是不用立刻堵上,改道也不必往京东故道上改,而是在商胡道和横陇道的夹角六塔集附近开一个小河,让河水先一点点回归横陇道,等河水流的差不多了,就封闭商胡道,河道不就回来了么。

贾昌朝的方案致力于稳固河道,而李仲昌的方案则是祸水东引。碰巧,内阁执宰文彦博、富弼也是这么想的:“与其淹河北,不如淹河东......”

最终,宋仁宗决定采用李仲昌的方案,挖个小河试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