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天命水浒 > 第二百一十二章:南下救灾

第二百一十二章:南下救灾(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也不怪宗泽犯愁,这种大自然的伟力,以封建时代的技术条件,确实无能为力。

晁盖手指在黄河故道上滑动了一下,细细思索。

黄河泛滥问题起自大唐,定都长安二百八十年间,关中人口暴涨,黄土高原上森林树木砍伐严重,甚至出现荒漠化痕迹,导致上游水土流失加剧。

虽然在原始社会黄河泥沙量就非常大,但唐朝之后,泥沙量数十倍的增长,下游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到唐末五代彻底失控,最终,黄河灾害在两宋集中爆发。

濮阳以东的下游河道淤堵严重,形成地上悬河,致使黄河会不断在濮阳一带河道高低的交汇处决口,所以当地的澶州和滑州频繁受灾,从中唐的10年20年一决,发展到赵宋建国开始的两三年一决。

晁盖顾不上客套,走到书桌前,看着上面铺着对的地图问道。

“决口处在滑县境内,大水冲毁濮阳、东明之间数县。之后,黄河之水分成两股,一股沿五丈河东下出海;一股经鄄城、曹州、汇入梁山泊,再南下嘉祥、金乡一带汇入微山湖。

一路之上,死伤万人,近百万百姓无家可归。

梁山泊水面升高五尺余,许多淤泥成田被淹没,损失惨重。

五丈河本就不宽,泥沙具下,河床升高,不但河道无法行船,还造成多处决堤。

赵大和赵二对治河很重视,一方面下令在上游植树护林固土,另一方面在黄河下游大量设置到埽岸,黄河决口问题相比五代得到了初步的控制。

然而下游淤堵的问题,在没有工业挖沙船的时代基本无法解决,用手挖脚刨的方式疏浚黄河,挖的泥沙还没流的快。直到后世2023年,黄河下游也没有实现全线通航入海,就知道解决黄河淤堵有多难了。

澶滑二州处于黄河上下游的高低交汇点,赫然一个不稳定的定时炸弹,时人也已经预感到改变黄河现状的大灾早晚会在这里发生,一旦这里出现大规模决堤,就会直接影响黄河走势,也就是变道。

于是,宋真宗时,著书郎李垂在1012年写了一篇《导河形胜书》,核心意见就是——现在黄河之所以决口主要是因为下游河道出海不畅,如果放任那么极有可能出现不规则变道,往北则贯穿河北,往南则夺淮河入海,都是千年一遇的大灾,那么既然一条河道这么不痛快,不妨给他人工泄洪,一口气给他挖六条河道同时出海,这样一方面能减轻故道的出海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规划六条河道的流域,可以建设广阔的农业水利设施,还可以在地理上强化河北东部的军事防御。

宋真宗认为“筑堤七百里,役夫二十一万七千,工至四十日,颇为烦费。”,给否决了。

黄河之水改道开封,连那里都被淹成一片泽国。”

宗泽在地图上一处处为晁盖指出受灾的地点,脸上愁容再次密布。

“明白了。滑县决堤处堵住了吗?”

晁盖问道。

“宋庭颇为阴损,多处决堤,最后连贯形成了长达三百丈的缺口,滔滔黄河水,非人力可以封堵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