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皇宋锦绣 > 第七百七十四章 官制改革

第七百七十四章 官制改革(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在月俸体系改革之后,一般六品以上的京官,他们的月俸可以达到150贯左右,并且对于不同级别的,还有补助,比如说,仆人之类的薪水,可以由朝廷负责,这就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支出的。

同时,整个体系也更加的细致,一部分是月俸,一部分是实物,这些实物都是北宋控制的工厂产出的,既保证了薪水提升的幅度,又让这些产品有了一定的销量,这种情况下,自然是皆大欢喜。

韩琦不是铜钱,不是人人都喜欢,但是这一次的官职改革,却让他得到了相当大的认可,让整体的威望更高,权利也更加的稳固了。

大的调整,只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体制彻底改变,一些新的部门也开始挂牌,名正言顺的来管理,可惜更加细致的改变,还在进行。

这个俸禄,是针对京官的,很多的数据,是针对汴梁居住的不易而来的,可是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不同的环境,生活水准不一样,官场消费也不一样,不可能一刀切。

整个朝中重臣之中,学习定海军,学习的最到位的,就是韩琦,他的不少奏折,有着很鲜明的定海军的风格,从提出问题,到问题的原因,再到解决问题,非常的简明扼要。

实际上,在仁宗接到了韩琦的这个奏折之后,就已经准备提升月俸了,从后唐到仁宗,几乎官职没有多少的变化,零散的修补,反倒是让整个官职体系,有巨大的漏洞,正好这么补一补。

一场由月俸引起的整个官职体系的大改革,开始在北宋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后世到了神宗才开始的官制改革,提前到仁宗,无论是资金状况,还是对朝堂的控制能力,都非常出色的前提下,迅速的得到了讨论通过。

官制体系没有太大的改变,只不过把很多的临时的部门,变成了常规的部门,比如说,铁道局,单独列出来,是独立的一个部门,直接针对中书门下负责,而三司也分出了一些独立的部门,唯一没有多少改变的是枢密院。

在和平时代,钱和权,才是最重要的,军事,那是次要的部分,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没有被重视。

要保持官员的体面,又不能浪费,这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汴梁的调整,只是一个第一步,在整个北宋的官职体系改革的,这才刚刚开始,只是有一个基础数字,具体的,还要看各地汇总了之后,在这个技术场面,进行添加,然后才能够实施下去。

不过现在,最困难的已经完成了,汴梁不但是官员人数最多的,也是最复杂的,牵扯到了东府,枢密院,三司等庞大的职权部门,他们调整完毕了之后,从上到下,调整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个体制改革基本上告了一个段落,不知不觉,从韩琦观看定海军的演习开始,已经有4个月的时间了,韩琦动身的时间越来越近了,而赵信等登基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增加的部门众多,更关键的是,官职体系变的更加的明晰,原来虽然有九品到一品的官职体系,可是真正重要的,是七品以上的,县令是一个起点,可是通过调整,特别是北宋越发庞大的体系和管理职能,县令反倒是降级了,降低到了八品,而其他的体系和升级脉络,也开始明晰。

跟这些权利和任务相适应的,则是月俸的大规模的提升,这个提升幅度,主要集中在中低品。

官员的薪俸较低,主要是三品以下的,三品以上可以称之为朝廷高官了,这个延续后唐的体系,他们的薪俸相当的高,一个宰抚,不说其他的收入,爵位,职权,就说宰抚本身,300贯的薪俸,150贯左右的粮食,衣服,绸缎之类的定例,加起来每月就超过了500贯,如果再有几个虚职和爵位,月入2000贯不成问题。

哪怕是汴梁这么高的消费环境,几百贯都足以解决问题,2000贯,真的有些高了的。

韩琦很清楚这一点,他不单单是提升,也有减少,在保证提升幅度不足3成的前提下,促进了整个月俸体系的变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