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小市民的奋斗 > 第二卷大时代 第273章

第二卷大时代 第273章(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那是对全人类的犯罪!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而现在他竟然……这就是总理常说的“双重标准”的体现。

“估计至少4万吨以上的通用高爆炸弹才能对日本的工业造成严重破坏,而估计一万吨左右的燃烧弹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我们……”

出乎张锐意料的是,在自己报出这个数字时,总理的眉头一皱,这是怎么了?张锐心下不禁忐忑起来,总理不会……

司马挥挥手打断了张锐的报告,二战时美国对日本的战略轰炸至少说明一点,自己的空军太过于乐观了,对燃烧弹的威力过于自信!

“……进一步来说,和欧洲不同,日本的工厂高度集中在几个主要城市里,东京、大阪、名古屋等等,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相当一大部分日本的工厂甚至军事目标还是和居民区混杂在一块,一旦居民区起火,大火很容易就会蔓延到周围的工厂。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烧毁一片城市总比炸掉这片城市中的一个工厂要容易得多,前者只要不分青红皂白扔炸弹就行。另外,在民居当中还有大量的小工厂和手工作坊,战时条件下,这些小工厂、作坊等等都担负着给其他大工厂提供零部件的重要任务,从哪一个角度上讲都算是日本战争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所当然的军事目标。……”

在向总理讲解时,张锐不停的用几年来空军侦察机的航拍照片加以说明,这些情报是几年来国内情报机构能力合作的结果,也是空军战略研究委员会几年来的取得的最大成果。

“我想知道一点,如果用燃烧弹攻击日本城市工业区。我们需要用多大的力量,空军有没有那个能力?还就是在轻炸以后的对日本工业的打击效果。”

让日本燃烧!脑中一浮现出这个念头,司马就按不住心中的兴奋之情,这是多少国人的梦想,至少是在那个年代,二战时美国的东京大轰炸能不能在自己手下上演,对此司马并没有信心,毕竟相比于二战美国强大至变态的远程轰炸能力,中国的远程轰炸力量还十分脆弱。

先生的问题问的非常专业,作为战略研究委员会的一员,张锐自然知道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过去一年中委员会面对的最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这个问题是越海轰炸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不够!相信我!一万吨燃烧弹远远达不到你们的估计,我相信至少需要15万吨燃烧弹,才能达到你的报告中那种效果!……”

话说一半,司马又犹豫了数秒。

“这样,你们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轰炸强度,至于炸弹的问题,这个自然有国动委考虑!培林,记住你给我的承诺!600万至800万!放手干吧!”

“龙颜大悦”的司马做出了最后的拍板,空军对日本的战略轰炸,在小范围内获得了最终的通过,到现在为止,军方的情报分析人员的任务算是基本完成,剩下的就是作战参谋制定作战计划加上最终的拍板了。

在会议结束后,司马将郑培林留了下来。

这时张锐留意到,总理似乎并没有翻看手中的报告,而是等待着自己的讲解,原本只是准备概括的解释一下的张锐,连忙在脑中回忆起具体的数据,幸好那些数据早已经被刻进了自己的脑子里。

“先生,请您将手中的资料翻至第75页,根据对燃烧弹轰炸脆弱性的不同,我们将将日本的城市市区分为3种,a类区是最脆弱的地区。包括主要商业区,拥挤的混合小工厂、作坊的住宅、工业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在8000人以上,大约占到城市人口的25%,如果要彻底破坏每平方公里约需要2吨燃烧弹。b类区拥挤程度好一点,人口密度在4000人以上,46%的城市人口,彻底破坏每平方公里约需要3。85吨燃烧弹。最后是c类区,它算是非燃烧区,如城郊、纯粹的工业区、一级消防设施良好的商业区等等,总城市人口的29%。相比之下,尽管a类区所含有的工厂要少于b类区,重要性要差一点,不过这么高的人口密度,如果被破坏以后间接效应非常明显,所以a类区和b类区一样都是轰炸的重要目标。根据日本工业布置,我们认为轰炸应主要集中在6个日本主要城市:东京、大阪、神户、名古屋、横滨、川崎。如按照标准的高空编队轰炸的模式,12架一个编队,6000~8000米,每架携弹2。1吨,根据我们的测试数据显示,可以覆盖长1。5公里、0。5公里宽的地方。假设20%的飞机没有到达目标,20%到达目标的又由于种种原因投得不准,这样估算起来起码要一次要一个大队160架左右h-17才能对类似神户一类区这样的地区达到较好的轰炸的效果。而且分上几次是不行的,一次飞机和所投得燃烧弹太少很容易扑灭,即使烧了几个房子也等于帮着日本人建防火隔离带了。空军目前装备有1172架h-17型轰炸机,因而有足够的能力摧毁这些重要目标,根据我们分析数据显示,如我们摧毁2000平方公的里城区,即可摧毁18000家小工厂和作坊,主要工厂的产量降低58%,同时可造成600至少800万人无家可归!”

张锐的报告让司马的眉头扬了起来,轰炸日本对司马而言并没有任何压力,如果有机会的话,司马甚至非常乐意看到“东京大屠杀”的上演,但理解告诉司马,那……是不可能的!不过轰炸或许可以帮助自己达成这一几十年来,十余亿同胞的宏图壮志!

“告诉我,需要多少吨炸弹?”

参会的众人都听出司马语中的轻松和快意,眼光不禁变得有些诧异,是在为他的“双重标准”,要知道在英法对汉堡进行轰炸时,他可是全世界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对城市的狂轰烂炸。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