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小市民的奋斗 > 第208章 技术(求票票!)

第208章 技术(求票票!)(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听到穆藕初的话后,一头灰白色的头发的梅尔森开口说到,二号高炉和已经投产的一号高炉不同,一号高炉除了一些附属简单设备之外,其主要设备大都是通过异常点从后世购买,在生产附属设备时西北并没有碰到任何问题。

但是规模更大的二号高炉所需要的超过六千吨各位设备,全部是由西北公司下属的300多家工厂,按照图纸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受限于设备的问题,很多大型设备,几乎都是那些普通工人用土办法解决,最终生产出来的。

像二号高炉装料设备中关键的大料钟和大料斗。料钟自重18吨,直径4。2米,高2米。在制造过程中,须经铸钢、回火、金加工、硬质合金堆焊、再金加工、平衡试验、密压试验等多道工序。

铸钢件体大硬度高,一般机床无法加工,只好把工件放入地坑,用自制牛头车床加工。整个重型机械厂日夜不停连续干了20多天,才抢在春节前完工。

而100吨容量的铁水罐车,高4。5米、长7米,自重60多吨。则也是重型机械厂自制土镗床,以镗代车,经过一个多月苦战,现在已经接近完工。还有像是高炉风口大套等等很多高炉大型所需设备,大都是用种种土办法被制造了出来。

现在西北的钢铁工业实际上,就是依靠梅尔森铺开的,从去年十月起,在梅尔森的举荐下先后有近百名美国钢铁企业的技术人员来到西北,再加上后来通过相互推荐的方式,到现在已经有数百名德裔美国专家和超过一千名美国技术人员,在西北的各个重点企业中工作,虽然其中大多数都是在美国受到排挤的德裔技术人员。

尽管这些技术人员中很多并不像梅尔森、史道姆那般出色,但是随着这几百名德裔美国专家和德裔美国技术人员的到来,使得西北的工业生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虽然之前西北就已经是全中国规模最大的工业实体,但是一直以来各个厂矿企业劳动纪律松弛,制度不健全,劳动力管理混乱。针对这种状况,这些从美国来的专家、技术人员提出需要立即进行制度上的整顿和改进。

而在企业管理方面,这些美国专家发挥的作用最为显著。虽然司马在西北初建时就引入了不少后世的管理章程,但是一直以来中国的工业管理,大体上还处于手工业水平,如在工厂的机械设备、电力系统以及其它设备的检修和运行主要是靠老师傅的经验和言传身教,没有一套统一的、科学的操作方法。所以一直以来安全事故频发,几乎是西北工业区内的各个工厂通病。

而聘请到的美国专家到工业区后。这些美国专家不仅在计划检修、改革管理体制、改进设备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编制了一套运行规程,要求工人按规程操作,这就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正因为如此,梅尔森等从美国来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对于这一点可谓是佩服至极点,更让梅尔森等人大开眼界的,恐怕就是穆藕初设计的那种类似于后世俄布战时工厂的建厂方式了,先内而外的建设方式,直接压实地基安装机器设备,同时施工建厂房,电力电缆、行车的安装也是同时进行,如此一来整个工期被缩至最短,像就像西北轧钢厂,厂房还没建成时,第一块中厚板就被生产了出来,这种施工方式远远超出梅尔森等人的想象。

“呵呵!一般,一般!还是你们指挥得当的结果!”

对于梅尔森的夸奖,穆藕初着谦虚的说到,这时穆藕初当然不会解释到,自己“想到”这种施工方式,实际上是从公司的图书馆的厂房施工建设的书本上看到的。

---------------------------------------------

德裔美国专家在生产技术领域为中国各行各业改进工艺、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增加产量所作出的贡献更是举不胜举。专家们的作用还在于培养出大批西北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这些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讲授技术课、现场指导工作、协助翻译讲解文献资料等各种方式,向工厂主管、技术人员、工人传授知识和经验。

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专家和技术人员80%左右都是德裔,但是他们却是德裔美国人,他们所说的语言是英语而不是德语,在中国想找到两、三千德语翻译也许并不容易,但是如果想到几千名英语翻译,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必竟现在英国可是世界第一强国,在中国自幼在教会学校接受英语教育的中国人没有十几万也有几万,所以这些德裔专家以及技术人员的到来,并没有什么语言差异,西北也不需要担心外语翻译人员。

“穆,你们中国人绝对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族群,只可惜你们的聪明才智大多数时候,都没有得到发挥,像二号高炉中有很多设备,即便是在美国如果没有专用大型设备,也不可能生产出来,但是你们中国的工人竟然用那么简单的办法就生产出来,还有你设计的那种一边安装设备,一边施工盖厂房的施工方式把工厂的建设工期缩短了几倍。实际上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更多的时候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