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五代十国往事 > 五代十国往事 第210章 抬棺六臣2

五代十国往事 第210章 抬棺六臣2(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次年朝廷决定为大明修史,再次邀请他出山修明史,顾炎武严词拒绝,并称“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

一而再、再而三的以死相拒,其忠贞气节令大清统治者都油然钦佩。

顾炎武同志翻看历史,读到唐末的这段历史,很容易引发共鸣,结合现实处境和自己的信念,很自然地挥毫泼墨,发自肺腑地喊出“视彼六臣流,耻与冠裳列”。

身为大明子民,不为拯救大明着想,而争做满清的官,这是奇耻大辱!这与“抬棺六臣”一样,一帮衣冠禽兽!

两个小故事足以说明“抬棺六臣”的历史形象。

侯正卿要过那首被当做证据的诗作,拜读一番,笑道:“小仇只说了六臣,只字未提当今圣上,更没提朱温。把皇上比作朱温,这话是您说的。”

方回脸色大变,急忙夺过证据,将其撕得粉碎,“跟他闹着玩儿呢,别当真啊。”从此不敢再提告官一事。

“贺寿诗事件”就这样平息了,仇远的这首诗也因此失传,只留下“姓名不入六臣传,容貌堪传九老碑”一句。

虽然作者仇远本意并非用典“抬棺六臣”,但方回一听“六臣”就炸毛,认为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后人对“抬棺六臣”的鄙夷和唾骂。你才六臣呢,你全家都六臣!

还有一个小故事:

无论“抬棺六臣”是心甘情愿也罢、是迫不得已也罢,总之,他们六人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唾骂,遗臭万年。

五代十国往事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在其诗作王官谷中有云:

“视彼六臣流,耻与冠裳列。”

顾炎武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朝灭亡,满人入关的时期。顾炎武潜心钻研救国之道,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等着作,没等成书,明朝就灭亡,清军南下,其母绝食殉国,留下遗书,命顾炎武不得做满清的官。

顾炎武身负国仇家恨,积极投入到反清复明的大业中。失败后,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在此期间,顾炎武携带的行礼几乎全是书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学识渊博,却秉承先人遗命,誓死不做满清的官。康熙十三年,好友们举荐他出仕做官,他回信道:“刀绳俱在,毋速我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