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铁骨 > 第31章 黄河(第二更,求支持)

第31章 黄河(第二更,求支持)(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问题的根本在于河沙,而黄河上绝大多数所有的河沙,都来自于陕北,自从秦汉于陕北地区垦殖,伐尽山林,变草原为耕地之后,黄河就不可逆转的成为一条泥河,所以,治黄的根本还是治少,而治沙的根就是陕北。那里本就贫瘠不适合耕种,待陕西收复之后,朕计划将陕北各府县裁撤,百姓迁移至东北或者四川等地,陕北完全封禁,二十年内,若是陕北地区无人伐木、种植,其当地的树木就会生长起来,耕地也会变成草地,只要没有人去破坏,那里的环境,必定会在几十年内恢复如初。”

封起来就长草了,这是二十一世纪一位环保专家的“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的理论,生态系统也如生物有机体一样,存在适应环境和自我修复的各种能力。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围封”,就是在保证土壤不损失的前提下,促使自然分布的各类繁殖体(种子、孢子、果实、萌生根和萌生苗等)能够“安家落户”并得以自然繁衍。

类似的试验不仅在北方的治理沙化土地的过程中取得成效,在南方治理荒山时,同样取得极为显著的成果。只要大部分生态退化没有超过生态阈值的地方,均可借助自然力恢复,人工恢复应为辅助措施。自然力恢复尤其适合广阔的沙地草地、草原、荒漠、南方山地、北方山地之阴坡等。因为那些区域土壤保存较好,且具备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热、光、养分等有利条件。在地广人稀的区域,更应提倡自然力恢复。

或许在二十一世纪无法做到将陕北地区的人口迁移,然后封区育林育草,但是在这个时代,经过几十年的天灾人祸之后,陕北地区的人口不过只有区区几十万,加之无论是四川或者东北,都需要移民补充,迁民封地恢复环境,自然也就没有问题。

只不过,到底需要多少年才能完全恢复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朱明忠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自然之力下时间会修复一切。

将黄河改道北流,这是治黄治淮的关键。自从南宋时黄河夺淮,河道由北改南,再到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南岸的河堤加固,断绝了黄河向南决口的危险,从而使黄河的河道变得比较稳固。但这并不符合现在大明需要,所以两年前,朝廷才决定利用北宋黄河故道,让黄河改道北流。

“陛下,北直隶黄河故道,虽说已经荒废数百年,大多数河段只剩一堆沙泥,虽然经人工挖掘后既可恢复如故,可如此一来工程量极大,预计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方可完成河道挖掘。”

十年

默默的点点头,朱明忠说道。

“十年……用十年时间的换取一劳永逸,倒也值得。一但黄河改回北宋故道,自荥阳北流入海,那么淮河的压力就可以减轻。”

之所以治理黄河,是为了解决淮河的问题,现在淮河位于京畿道内,关系着京师的安危,自然不能像明代治理黄河一样只想着“保漕”、“保运”,现在对于大明来说,最关键的是恢复淮河河系,

“黄河的夺淮夺泗入海,淤塞了淮河下游入海通道,造成淮河两岸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这也是淮河两岸旱涝不断的根本原因。黄河侵占了淮河的入海河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或涝或旱。现在虽说淮河下游部分河床已经被抬高,令先祖当年“蓄清刷浑”,淮河含沙量较少,水清,为了加强冲沙力量,令先祖又加高、加厚高家堰大堤,将淮水拦蓄于洪泽湖,提高洪泽湖水位,使清水可以顺利入河,借清水之力,冲刷浑浊的黄水。认为,这样清口以下的河道,便会更为通畅。不过这一工程效果不大,因为淮河水少,不敌黄河,清水很难顺利入河,可一但黄河北归故道,没有了黄河河水补充,“蓄清刷浑”自然也能起到效果,久而久之,相机放水冲刷河道,淮河河道应该能够恢复旧时模样,如此淮河流域自然可以恢复……”

听着陛下的话,尽管对于陛下这种“黄淮各复其道”的治河理论早已经研究过无数次,但潘明礼仍然会惊讶于陛下的治河方略。其实说白了,这个治河理论,就是采用一定的人工干预,进面借助自然的力量,恢复黄淮两条河道的旧貌。

“淮河为害的根本原因是入海口为黄河所夺,只要恢复其入海口,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至于黄河……”

沉吟片刻,朱明忠颇有些无奈的说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