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帝国的朝阳 > 第58章 破势(第二更,求月票!)

第58章 破势(第二更,求月票!)(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今日之天下,虽名为九督之议,可实际上却是势分三家的,而这三家之中……”

所谓的“九督之议”指的九位地方总督于议政会**议国事,而势分三家却是再简单不过,无非就是直隶、湖广以及东北三家,这是众所周知之事,但凡指点天下者,都会用“三足鼎立”去形突这天下的局势,王闿运的这番话倒是没有什么新意。

“如两广、闽浙者依附直隶,直隶李合肥者,携北洋水陆师之威,大有擎天之势……”

王闿运一一道出其分析时,却在最后又点出了三者的不足来。

“如李鸿章者,其意夺以天下,需先行克以京城,平以爱新觉罗氏,方可得正统之名,然以李鸿章之心其断不至于果断如此,然朝廷日夜练兵以图谋强,双方皆为彼此心腹之患,内有京城之危,外有东北之胁,如此一来,十年之内非李鸿章果断除以京城,其全无逐鹿之力,至于东北唐浩然,其虽号雄兵十万,然后东北之民不过数百万,焉能养以十万雄兵?东北内患首推人丁之稀,再就是俄罗斯东顾之危又岂容人小视,内有人丁不足之困,外有他国东顾之危,唐浩然虽有十万雄兵,恐亦难为申张……”

这一声反问之后,王闿运便默默的端起茶杯,全不顾张之洞脸色的变幻。重修黄鹤楼是桑治平临行前留下的策计,表面上只是修一座楼,而另一方面却是为了稳湖广之心,可未尝没有张之洞的期待——对太平盛世的期待。

实际上这恰恰正是桑治平会离开的原因,其只是太平之才,自然不能为乱世之用。所以他才会激流勇退,纵是张之洞自己亦也只是当了几十的“乱世之官”,这官如何再进一步,却是其过去所未曾想之事。

甚至直到现在,尽管一方面心存野心,另一方面其却又甘愿居于此位,享专权地方之华荣。也就是在心知“不思进取”之下,张之洞才会派杨锐往湖南请回了王闿运,请回了这位精通帝国之学的人作为他的幕僚,以督其进取。

“近日民生殊逼仄,弱肉尽为强所食。……三吴之民尔何苦,脂膏强半供豺狼……”

出人意料的是,张之洞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用前明遗民陆世仪一首诗作为回答,纵是有所抵触,与北洋一般,湖广新学教材亦只能引用东北的中小学教材,而那些皇明遗民的诗篇文章更是其首选。现在即便是张之洞亦会在不经意间道出几句与其位不符的话来。

话声微微一顿,王闿运便把视线投向了张之洞,投向了这位于武昌坐享通衢九省之要,又享湖广鱼米之利的湖广总督,正是因为其既无朝廷心腹之患,又无东顾之忧,且人丁充足、财力雄厚,又有新政显著之功效,方才会为王闿运所重,甚至在其眼中,只要张之洞能得他辅佐必能成就一番皇图之业,取爱新觉罗氏而代之。

坐在椅子上,斜眯着眼睛,将眼前精通帝王之学的王闿运认真的打量了一眼,张之洞心知他还有后话,这些局啦,势啦,大家都能看得明白,李合肥确实有问题,可他掌握北洋水陆师,且其兄又把持两广,闽浙又甘愿为其驱使,如此一来,天下之势半数归其所用。再说唐浩然说一千道一万,东北的人少也好,俄国的东顾也罢,可唐浩然却胜在年青,他甚至不需要用兵用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把李合肥,把自己都耗死了,到时候,关内诸公的子孙后代又有几人能是其敌手?年龄才是他最大的优势,至于什么十万雄兵,反倒是不足为惧。

“如此自远谈不上盛世!”

对于张之洞为何引用陆世仪的诗作为回答,王闿运并不要在乎,实际上他比谁都清楚,张之洞也好,李鸿章也罢,在唐浩然打出“中华”的旗号后,纵是他们百般不愿,也只能跟着其一同打着这一旗号。

对于是“满清”还是“中华”,王闿运从不在乎,甚至他之所以游说曾国藩造反,也不是为了“恢复中华”,为得只是“一展所长”,至于当下,他之所以会来武昌,正是因为在他看来,张之洞这里是唯一能供其一展所长的地方。

“何止非是盛世,根本就是乱世!”

一声长叹之后,王闿运盯着张之洞,用筷子摆弄了一下杯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