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主宰江山 > 第三百三十七章 以毒攻毒

第三百三十七章 以毒攻毒(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皇上,户部已经抽调人手,定下规章,准备齐全,知道入冬,即在张家口、扬州里下河、苏州、杭州四处设立劝捐局,按地亩肥瘠和业田多寡,照地丁银数分别抽捐,大致每亩起捐自八十文至二十文不等。对米行商贾推行捐厘之法,如苏杭等地之米行粮行,定额每米一石捐钱五十文助饷。其他各业大行铺户,一律照捐抽厘,大致值百抽一。”

傅恒的折子前天就已经递上了,到今天也没有批复,傅恒知道,这是皇帝不舍得下这个决心。他也暗自神伤,煌煌帝王之尊,竟然为黄白阿堵物而费神。但是,大清真的无钱了,国库寅吃卯粮,今年还能如此过去,明年、后年呢?

很多‘明眼人’都说,陈逆那一套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将来只一个钱粮,就能将陈汉的财政完全拖垮。但大清又何尝不是如此?

北京的炮厂和新军仿佛一个无底洞,皇上却始终坚定不移的向里面投钱,还用大把银子向那些红毛鬼请聘教官,而外面还有整个大青果要照顾呢,还有百万八旗子弟。钱粮的压力真的比泰山都要重。

在地方上设立劝捐局是无可奈何下的必行之策。

除了这最后一丝的喜色,连连的‘恶讯’给北京城蒙上了一层深深地阴影。

养心殿,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下,宝座上的乾隆皇帝比三年前老的太多太多了。当年年近六十的乾隆龙精虎猛,面红发乌,就如四十岁的中年人一样,根本瞧不出一丝的老态。现在年岁六十的乾隆却如民间真真的五六旬老人一般,皮肤松弛,须发灰白。

殿下的满清一干重臣是一天天的看着乾隆变老的,倒也不觉得什么。却没几个人知道,紫禁城这偌大后宫中的玻璃镜,这两三年中已经全部消失不见了。

整个大清后宫似乎又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铜镜时代。没办法,玻璃镜瞧人瞧的太清晰了,乾隆看着自己的老太,想着现下的大青果,还有自己那些不成器的儿子,他如何能接受自己正在迅速衰老的事实?

“皇上息怒。朱珪久负圣恩,臣以为朱石君必不会负大清。”须发已经银白的刘统勋道。

朝廷银子不够用,那就只能加赋加税。又因为圣祖仁皇帝的‘永不加赋’,那就只能让人主动来捐献了。是为‘劝捐’虽然傅恒用脚趾头想都能知道,这劝捐很用以就能变成勒捐、强捐和苛捐。

但自刘墉死后对刘统勋就恩宠有加的乾隆皇帝没有立刻应下,脸色依旧难看的紧。因为近来复汉军传出来了一篇文章,以朱珪的名义发出的,上面痛骂满清历朝诸帝,气的乾隆眼前发黑。

“皇上明年。朱石君斗魁戴匡,厥象正方,绝非叛我大清之贰臣。臣请皇上息怒……”

傅恒也跪了下来。自从打着朱珪名号的这篇文章传到北京城,朱珪的大哥朱筠就自请死罪,闭门家中,应天府和步兵统领衙门的人也把朱家团团给围住了。傅恒是真的不信朱珪投敌的。

而且说句不好听的话,陈逆势头正盛,短期内似乎可以抑制,今后降逆的文武官员怕还不会是一个两个,总不能出一个就杀全家吧?

冬季将至,南北战场上将士的棉衣、被服还有薪碳、粮饷等等,这才是大头。是不是组织甘陕和四川的兵力及早打通汉中,也是迫切之事,对比这些事情,朱珪之事只是小道而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