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唐朝工科生 > 第七十三章 有个交情

第七十三章 有个交情(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因为从甘凉开始,就有大量的“义从”自发或者被自发前往西域,蕃地大小诸国诸邦诸部,因为吐谷浑和吐蕃的先后覆灭,都有非常混乱但又相当清晰的翻身路线。

北线自然是和“党项义从”一样,走的是国朝内部攀关系。南线就有点七拐八拐的意思,主要是李淳风那神棍的操作。但李淳风不是寻常神棍,他手中是有圣旨的,而且还有空白圣旨,这个相当牛逼,几乎一页圣旨就能改变几十万族群的生存条件。

蕃骑,就是针对北天竺至东女国,这一块极为广袤高原上所有族群“义从”的统称。

步兵是不会从他们中选拔的,身材差距太大。别说西军,就是敦煌宫的卫戍部队,重步兵的身材都是精挑细选,贞观朝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之后,“贞观后”的成年男丁,某些地区因为营养摄入较高,体型普遍“威武”。

不论幽冀、登莱、苏杭、广交,都有这个情况。

西军雄壮又别致,这是诸边大军都是有深刻认识的。寻常边军,倘若到了不能适应的地方,可能会水土不服然后战斗力锐减。

但西军确实别致,他们会尽可能地改造自己,去适应当地的环境气候以及人文社会,可能无法发挥出原本的全盛实力,但终究还是强军面貌示人。再加上但凡从西军出来的大兵,都是识字的,这就极为难能可贵。

要知道,这几年进入西军的大兵,往往都是文盲。但一个文盲经过几年“戍边”,不但军事技能极强,还有不错的文化技能,这就是相当震撼。

按照汉朝标准,程处弼是典型的“出将入相”合格。

可惜,贞观朝没有“相”,只有“孛相”。

而西军作为尖刀和攻城锤,西军步兵的披甲率是百分之百,近战负重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耐力又相对较强。

因为生存环境和营养摄入,天然偏科的北天竺至东女国这一线地区族群,即便有步兵集团,往往也是人们认知中的“炮灰”……或者说“鼎灰”。

所谓“孛相”,就是江东游戏玩耍的意思,有的地方口音差一点,会说“白相”,但苏州一贯以来的调门,便是“孛相”。

因为张德、虞世南、陆德明的缘故,这种戏谑调侃的方言俚语,在朝野中也多有使唤。

被调侃最多的,就是马周这个当朝相公。

“西军上番,总归还是去京畿,你老家弟兄是带蕃骑的还是带步卒的?”

整个西军中,能够以“蛮夷”身份带精骑的,只有安菩一个人。而且还是国朝正牌序列的校尉,换个将官头衔,也是不远的事情。阿史德氏虽然投诚非常彻底,但想要和安菩一个档次,难度系数不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