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唐朝工科生 > 第八十七章 鱼饵

第八十七章 鱼饵(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周围弘文阁的学士们,都是大气不敢出,这光景皇帝的怒火,眼见着就要喷出来,也就是“千古一帝”的修养还在,才压制住了这种暴躁。

“二十年。”

早就聊到李董会这么问,作为大唐帝国有限责任公司的职业经理人,还是金牌经理人,马周早就找过“权威”人士咨询过,除了“权威”人士,马周还抽调敦煌宫出身的历年官吏,细细推敲,才得出了一个相对不怎么保守的数字。

实际上,修信号机不是难题,难题在于,修信号机用不上现行帝国的“人才”。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当年鼓励“王学”真是走对了路,至少在运行的时候,帝国上下不缺这方面的“人才”。

一个消息从河中传递到洛阳,只要天气合适,就能控制在一天之内,还能给予反馈,这种效率,对帝国的统治者来说,实在是太有诱惑力。

可转念一想,都逼得皇帝难以继续集权下去了,忠个屁的臣。

这几年朝廷粮赋折算为现金,大概也就是一千万贯左右,占朝廷总收入的比重,已经相对降低。实物税的优势和麻烦都是眼睛看得见的,想要推广信号机,朝廷入账的实物收入基本没什么卵用。

现金为王。

至少在这种高端装备上,就是如此。

一个武汉出身的锻工,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也不差那三五斗七八石。以武汉水力锻工的收入,抵得上同一条大河流域的小地主,而且更加自由。财政上比小地主更加健康,小地主现在想要把土地产出变现,难度非常之高。

只要能够有效运行,帝国疆域之大,将会旷古烁今

马周心知肚明,这种诱惑放在老板面前,根本是没有任何免疫力的。然而头疼的事情就在这里,信号机就在那里,可是制造和修建信号机所需要用到的人才,必须从武汉这个“地上魔都”中寻找。

不错,“帝国祥瑞”当真是忠臣,皇帝要什么给什么,鲜有阻挠挣扎的时候,除了说尚公主,其它都是好商量。

可是帝国上下,难道只会拿了就跑玩装逼跑路的刺激感吗?当要把信号机这个特殊的系统掌握在手中的那一刻起,帝国最核心的知识教育,就出现了偏差。

市场中的各种行会,都是盯紧了每一块土地,人为压制收购价不说,还跟随者官僚资本,一起挤压小地主的生存空间。

甚至是他们科举入仕、地方推举的名利场上升渠道,都逐渐地从地方名宿转移到了进奏院院士手中。

毕竟说到底,进奏院院士固然是被皇帝老子当狗来嫌弃,可他们毕竟身处权力中心,不去触皇帝眉头,给达官贵人摇尾乞怜的机会,也比地方乡贤要多得多。

“若是朝廷要主持信号机修建……需几年,方能贯通四方?”

李董强迫自己冷静了下来,盯着马周问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