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唐朝工科生 > 第二十三章 厚积薄发

第二十三章 厚积薄发(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武汉之外的天地,想要给他们施展抱负,只有两条路,一是自己家世好,不怕没有“知己”去帮自己行卷,二是全面跪舔,只求一官半职。

老张二十年辛苦,才折腾了这一坨那一坨的“上升渠道”,“自己人”自然也见不得外人空降过来“摘果子”,抱团的状况,自然也就越发加深。

但不管怎么说,整个武汉官场的活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针对大工程,各部门虽说“狗咬狗”现象时有发生,但故意“扯后腿”这种状况并不多见。毕竟武汉本地很多职位,理论上只算是“吏”,甚至只是观察使大人的“幕僚”,并没有直接从朝廷拿到官身。

一旦犯错,根本不需要经过吏部,府内稍作讨论,勾了也就是勾了。

这一次由“汉岳弛道”引发的事端,府内有司都是忙碌开来,虽说不知道府内高层到底定下了什么个章程,但市面上的动作,已经让不少人更加激动起来。

江汉观察使府的短期目标,就是把“鲇渎镇”扩大规模,依托“鲇渎农场”,在斧头湖封口的南部地区,也就是贴近“汉岳弛道”,直接建个市场。

而这个市场的规模,是一个县。

也就是说,江汉观察使府的目标,就是直接生造一个县出来,只是因为上报朝廷要走流程,暂时定位一个“市镇”。

如此以来,“汉岳弛道”的压力,可以得到极大释放,这个“市镇”的作用,除了调剂中转物流货贸之外,还能起到积蓄人口的用处。

饶是整个武汉官僚团队已经对未来进行了预判,规划上都是极大的超前,但因为时代的特殊性,加上掠夺人口的肆无忌惮,常驻人口的扩张速度,已然超过了城市扩张发展的速度。

若非武汉对中下层的管理极为严格,而不是“皇权不下乡”那种放养式管理,整个武汉地区按照历史惯例,早就开始了自爆,然后祸害整条扬子江。

张德最庆幸的一件事情,就是当年还没动身去长安之前,就开始了非主流人才的培养,到抵达长安之后开始挖帝国主义墙角,重点也一直在帝国教育权的裤裆里掏两把,并没有掺合到帝国高层的奇葩权力斗争中去。

“武汉系”官僚或者说人才的风格,在这个时代是如此的鲜明,但时至今日,老张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却也敢说一句,若论世家名门,他“武汉系”就是当世第一家。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武汉系”的大量官吏遴选人才库,压根就没有门第。朝廷还能从“寒门”中挑三拣四,但武汉若是要扩张到百万级人口的大都会,靠有门第的团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大部分情况都算是自我培养自我输血,这就导致“武汉系”不得不抱团,不管是抱团取暖还是抱团群殴,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