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隋第三世 > 第907章:小节有亏,大节无损

第907章:小节有亏,大节无损(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当初这里先因杨广发动的高句丽之战,动用了整个河北的百姓去运粮,误了农时的百姓极为贫困,之后的河北大地演变为乱战核心,幽州地区变得人口稀少,贫穷不堪。

杨侗离开北方南下之时,双辽郡确实是张罕所描述这般,处于荒芜之地,故而他信以为真,不仅减免了双辽郡一年钱粮,并根据本郡人口赈济粮食十万石。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经过朝廷多年兴修水利、民间也用上了各种新式农耕工具、农作物品种也随着中西方交流不断增加,朝廷政策也向农业倾斜,如此种种,使得北方和西北都成了重要的粮食产区。此后又经过多年人口繁衍,开荒垦田,双辽郡也变成了农业发达的地区。可如果地方官有意隐瞒,一心打仗的杨侗和重臣们又如何能知道?

而刘燕客亲眼所见的双辽郡却是雨水充沛、阡陌纵横,如今这名村长更说这里年年丰收,问题一下子就出现了。

在这村子了解了村民历年以来的收成和交租情况以后,刘燕客便率人离开了,之后又走访了五个村庄,情况十分类似。

段成眉开眼笑地道:“是啊!这都是托圣上宏恩,他老人家让官员组织大家开渠引水,还教我们积肥深耕、制作水车,有了这些能够增收的东西,哪怕干早之年,也不影响收成,大家的日子是一年比一年好。”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刘燕客想到一事,又问道:“你们的租子,是等这批粮食弄好才交上去吧?”

段成笑道:“是啊!我们已经收一茬麦子了,可官府只收稻子、粟子和黍子,所以我们自己吃麦子。这稻子、粟子和黍子价格好,交租所剩下的,大家都舍不得吃,会拿去卖钱,换点油盐、布料什么的。”

这时节,北方农作物依旧以粟和黍为主,有些水源充足地区也种稻子。麦子虽是旱地作物,但它其实要比粟、黍要求高。加上面粉加工工艺落后,人们通常是把麦子煮熟食用,口感不是很好,所以穷苦人家一般都吃麦饭,能卖好价钱的另外几种,他们是舍不得吃的。

回到客栈之后,随从孙谋兴奋道:“刘少卿,双辽郡年年丰收,百姓年年如数缴纳赋税,可朝廷去年不仅没有收到一粒米、一文钱,去年一年,反而拨款赈灾,这明显就是双辽郡佯灾冒赈。”

“确实如此。”另一名随从眼睛闪闪发亮:“少卿这一回,怕是要刨出一只大硕鼠了。”

“何止是大硕鼠,要是认真追究下去,整个双辽郡官场都得塌下半边天!”

刘燕客和几名随从对视一眼,又漫不经心的朝段成询问:“对了,段村长,南方兵事频繁,祸及荆州、扬州,又有天灾不断,以致该地苦寒瘠薄、民不聊生,朝廷都适当减免赋税……你们这里有没有减免?”

“嗨!”段成摇头失笑:“我们这里刚刚平定战乱的时候,也得到圣上减免过赋税。听说南方去年才收复过来,这就跟几前的幽州一模一样嘛,圣上减免他们的赋税,很正常啊!我们这里安定了这么多年,更无旱涝虫灾,说是年年丰收毫不为过!朝廷年年打仗,也挺不容易的,朝廷不加重赋税,已是格外开恩了。我们要是再让朝廷减免,还是人吗?”

“有道理!”刘燕客有些心不在焉的说道。

去年下半年,北方大地多有旱灾发生,朝廷酌情减免一些地方钱粮赋税,而这双辽郡因为背山靠海,耕地面积十分稀少。

双辽郡太守张罕也适时上奏朝廷,洋洋洒洒的奏疏将双辽郡形容成山贫水穷、大地赤贫之所,言语之间尽是为民请命之语,极力恳请朝廷减免双辽郡钱粮,并请朝廷拨粮赈济灾民,又说自己治理不力,向朝廷请求赈济感到惶恐不安,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亲民爱民的清官形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